長幼有序是儒家傳統的美德,所以你必須住口,懂嗎?

0
1801

倫理學是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它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即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此類處境,我們為什麼或依據什麼這樣處理。並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評判。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儒家的倫理道德

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都很討厭孔子,以前經過孔廟的時候,別人拜拜,我通常都是比中指。我想,這就是我在考學測的時候發高燒到快40度,然後不能用最低錄取分數讀軍醫院的原因吧!

我一直都很好奇一件事情,儒家主張長者為尊,長幼有序。常說年齡代表經驗與智慧,這樣的等級對和諧穩定是必要的。但是,當時代需要轉變的時候,往往需要的不是和諧,而是適合的變化,沒有改變的話,就會產生停滯。

儒家也很強調義務,常常告訴你應該做什麼,那是你該做的,但卻不太講權利。責任意識是最重要的,你有任何權利要求都是不應該的。所有讀過儒家經典的人,都要學君子一樣,能無私無我,不會自私自利,而且隨時都要願意顧全群體而犧牲小我,把個人利益置於群體利益之下。

五倫和三綱我真的懶得說了。

強調尊卑倫理,而非普遍權利觀念的儒家文化,是統治者奴化人民的極佳工具。


疑惑的內心

現在我所接觸的世界,大約可粗分為兩種情況;一派將倫理道德奉為圭臬,而另一派則為人人自由平等。雖然儒家思想重「倫理道德」,但卻好像很難去有所謂一個對等的思考模式和架構。我常常聽見這樣子的話語:「你怎麼知道你一定是對的?不懂就聽長輩的。」「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你懂什麼?」

反正簡單來說,那個吃過比較少米的,基本上都是錯的。即使,那個吃超重鹹的傢伙,可能念過的書、看過的世界,甚至可能走過的路都沒有吃比較少米的人多。

喔,我聽到那個聲音了。還有一句經典名言是這樣說的:「等你到我這年紀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真的是一句很狂的話,對於現在的我,十幾歲的孩子已經離我很遠,他們真的年紀很小。但我試圖和他們溝通的時候,我從不敢說,聽老師的就對了,老師比你多十幾年的經驗。為什麼?

時間確實有可能帶給我們知識、技術或是經驗上的累積,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有累積到。


只是要讓你住口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類似的句子:「不管怎樣,你都應該尊重我的經驗。」其實,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資訊來源,但是它不見得是最佳的來源。因為,經驗很有可能是錯的。

我曾經聽過一個小故事,有一位廚師,每次煎餅的時候,都一定要先把一塊餅切成三塊來煎。有一天,有一個人就很好奇,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結果,廚師就說,他媽媽都這樣教他的。結果,那個人真的很雞婆,又跑去問了他媽媽,結果媽媽說她是看她的媽媽這樣做的。最後,那個人問到了廚師的奶奶,結果奶奶說,因為當時她的煎鍋太小,她只好這麼做。

不過就如大家所知道的,到廚師這代的時候,煎鍋早就大得足以煎那一個大餅了。

很多人會誤解,以為我這個說法是完全否絕經驗,但其實不然。經驗是非常好的審核工具,經驗可以讓我們執行速度變快、降低錯誤機率,但有時候一個新的方案,可以直接改善原有的問題,達到比經驗能給予更好的效果,如果失去了那個溝通和討論的機會,那經驗永遠就會當道。而正確的或是更好的選項,就沒有登場的機會了,那不就是,停止進步了嗎?


歲數 v.s. 強弱

我一直在想,今天如果有一個15歲的傢伙,他真的很強,強的無話可說。碰上一個50歲的老頭,從以前就很廢,廢到無可救藥。然後,50歲老頭透過上述的制度,然後毀了這個可以改變世界的青年。

正當我苦惱的時候要怎麼救這個少年時,深夜的夢境給了我答案。「15歲的傢伙應該要學會閉嘴,然後站直好好做人,讓50歲的老頭很開心,Very Happy!因為只要讓歲數比較大的人開心了,少年就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例如變成少年pi。」

我他媽的懂了,不難嘛!


但,真的希望我以後別這樣。孔子,別想。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內嵌回覆
瀏覽所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