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摘要《恆毅力》:讚美是把雙面刃?

嗨大家好,我是Lavelin!

今天要來談的是《恆毅力》這本書,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前一陣子也是因為某些youtuber推薦,造成某幾本書在圖書館得排上一年半載的時間才輪得到第20個預約的人,《恆毅力》也是很熱門的一本,這本書受歡迎的原因除了名人推薦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它讀起來非常療癒身心。

人在努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會歷經失敗,而在失敗時心中的自我責難、他人話語的嘲諷,難免讓人灰心喪志,質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那條道路,這個時候打開這本書,會警惕到自己差點又中計了! 它告訴讀者: 「說自己沒天分的都是在自我安慰啦,讓我來幫你認清成功的必經之路,所以你不要給我找理由放棄喔。

就是這樣,以下列出幾點特別劃記起來的超療癒觀點,和大家分享。


好書推薦▸恆毅力: 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作者/ 安琪拉.達克沃斯
譯者/ 洪慧芳
出版/ 天下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恆毅力量表(請點我)

    首先引用書中的恆毅力量表p.83,來測試看看讀者的恆毅力和美國成年人的比較狀況,把所有的分數加總並除以10,就是你目前的恆毅力分數。像筆者得分4.1,就表示比樣本中70%的美國成年人恆毅力高。70%…由於對美國的環境背景不是很了解,彼此背景也有差異,這個數字參考一下就好,主要是用來粗略了解自身目前心理狀態。不知道各位的分數都是多少呢?

恆毅力是長期不斷投入熱情的能力

恆毅力也是許多成功者共同擁有的能力,本書作者是來自畢業於哈佛與牛津,並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安琪拉.達克沃斯,她跑遍世界各地,研究各大領域成功人士的心理特質,最後發現恆毅力比天分更重要。

這本書的作者本身其實也是恆毅力的典範,她在書中提到小時候爸爸替她做智力測驗時,向她宣判:「你不是天才。」並因此擔憂智力弱勢會阻礙她的生涯發展。p.16多年後的今天,她用科學證明恆毅力的價值,並得到了麥克阿瑟天才獎。她把獲獎的事情告訴十年來受到帕金森氏症所苦的爸爸,她不確定父親是否能夠了解,但她已經可以坦然自信的認可自己的價值。

∎ 恆毅力長什麼樣子?

針對一個相同的目標,三分鐘熱度很常見,持久的熱情則很罕見。P.85空有熱情卻沒有長期投入的決心,沒有辦法被稱為恆毅力,用文字形容起來是如此,如果用圖像呢? 大概是像這樣子的P.94:

這是一幅示意圖,所以只有三層,最上面的是頂層目標,往下一層就是實現上層目標的中層目標,再往下是底層目標,以此類推。底層目標是最具體、明確、短期的目標,可能是回復某某人訊息,大多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或方法」,相反的,目標層級越高,目標本身就越接近最後的目的,也可能更抽象。P.91

每個人要達到頂層目標所要做的努力都不一樣,關鍵就在能否不斷的由低處向上爬恆毅力就是串連目標與目標間的能量。圖面上看起來很近,實際操作起來卻可能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生活中的變數很多,有時也無法確定下層目標是否真的對上層目標有幫助。

一般人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擁有太多毫不相關的頂層目標,像是事業和家庭就是兩個非常不同的目標,所社會上才有許多人無法兼顧兩者,書中提到,目標與目標之間越統一、一致、協調,效果越好。P.95除了頂層目標方向分歧太大的人,還有些人只有頂層目標,缺乏實際執行手段,又或是只有中層目標,缺少目標最終的價值意義,這些都會阻礙恆毅力的發展,恆毅力就向上圖層與層之間的能量流動,要是少了渠道連接,將難以前行。

∎ 怎麼釐清自己目前真正該做的事情?

如果總是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對正在做的事情沒有清晰的認知,那麼就像無頭蒼蠅亂飛,將會逐漸消耗掉自身的熱情,更別說發展恆毅力了。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如何放棄目標p.99首先釐清自己擁有哪些頂層目標,鑑別頂層目標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在一連串的為什麼之後,得到那個「沒有為什麼!」的答案,就是頂層目標。P.92

一個人可能會擁有很多頂層目標,彼此間還互相牴觸,這是正常現象,在這個時候必須仔細思考目標與目標之間的關係,尋找這些看似頂層目標的共通點,再試著引導統合至更終極的目標。等到確認手上的目標都已經是最終型態後,為這些終極目標設置先後順序(或是放棄),這將成為時間分配的依據。書中提到最理想的是專注一個頂層專業目標,而不是好幾個。p.95

有了最終目標後,從最重要的那一個開始向下延神,就如同上述所說,下一層是達成上一層的手段或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越往下層的目標彈性越大,也就是說,越低層目標越可以被刪除、修改、取代p.100,「條條大路通羅馬」就很適合用來形容低層目標的角色。至於最終極的頂層目標,牽一髮而動全身,避免更動才能有效發展恆毅力。

∎ 恆毅力治癒人心的原因

在本文的開頭提到恆毅力這個概念非常療癒身心,這是因為讀完之後能夠提供讀者從固定思維轉換成長思維的機會,也就是天份命定說和後天努力說的對決。

愛迪生早在20世紀初就說過:「成功是99分的努力和一分的天才。」大眾卻多還是仰望著那一分的天才,並認為那是關鍵的致勝因素,這便成了名為固定思維的枷鎖,它讓有心追逐夢想的人走了許多冤枉路,雖然這並不妨礙那些真正有心向上的人,卻也在他們真正成功前,時不時的在夜裡偷偷的折磨著他們的心靈。

  • 「我是不是永遠也比不上那些天賦異稟者? 」
  • 「我再怎麼努力進步也有限。」
  • 「我不被人期待。」

恆毅力的出現讓鎂光燈終於聚焦在勤奮與努力上,它戳破大眾對於天份的崇拜迷思,並提供實用的刻意練習準則,解釋盲目練習和專業訓練的差異,使讀者無法再用天份作為懶散的藉口。

讚美是一把雙面刃

表現出天份的小孩常常會受到人們讚賞「這個孩子好聰明,將來一定無可限量。」於是家長就開始沉浸在孩子功成名就的幻想中,而小孩子本身也因為被讚美所圍繞而飄飄欲仙、沾沾自喜。而天賦真的這麼重要嗎?延伸閱讀《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己發光》

讚賞容易讓人上癮,有些人在被稱讚後繼續學習並發展出自己的專業,這是好的發展面相;有些人則害怕失去天才的光環,希望「見好就收」而止步於前。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關鍵就在被稱讚者本身是否能發展出成長思維。

∎ 固定思維 vs. 成長思維

試著讀讀以下句子,看看比較認同哪些段P.231

  • 智力是你的根本特質,你能改變的程度很有限。
  • 你可以學會新的東西,但改變不了你的聰明程度。
  • 無論你的智商是多少,你都可以些微改變你的智力。
  • 你永遠都可以大幅改變你的智力。

前兩句比較偏向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後兩句則偏向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固定思維傾向天份決定一切,成長思維信奉努力至上,因此有利於恆毅力的發展。作為固定思維的訓練者或老師,如果學生在初期沒有顯現出天份,那麼對他的期待將會永遠降低,甚至在教學資源的分配上也會有所落差。這樣的教學態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意願,若是學生因此而降低努力程度導致成績不佳,也僅僅會告訴自己: 「因為我沒有天份。」而不是: 「我不夠努力。」

然而即使是得到稱讚,或被視為有天賦的學生,在固定思維的影響下,也未必會往好的方向發展。這裡筆者要分享一個小心境,因為很小的時後課業表現較同齡人出色,常常被稱讚是聰明的孩子,因此總是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會很順利,但隨著人生中遇到需要投入長時間並努力克服的困難,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讓筆者的個性越趨保守,深怕一個踏錯就會讓自己落入平庸,害怕從閃耀的星星墜落到凡間成為一粒塵土。直到現在,筆者確實成了一個平庸的人,卻也因此體認到平庸其實沒那麼可怕,反而是如果持續止步於此,就會永遠平庸,甚至不進則退。

隨著年齡增長,筆者意識到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的差異,多希望可以丟掉固定思維的包袱,讓自己更願意付出努力,成為充滿行動力的人。成長思維讓人樂於嘗試不怕失敗,因此也得到更多收穫,至少比什麼都不做要來得多。書中提到成長思維者會認為: 只要獲得適當的機會和支持,只要夠努力、只要你相信自己做得到,你就有可能變得更聰明p.231

擁有什麼樣的思維就會說出什麼樣的話,而從這字裡行間,發送者與接收者可能在無意識中就被潛移默化。「你真是個天才!」和「你的努力終於被看見!」,不知道大家會比較想要怎麼被稱讚呢? 訓練成長思維從日常生活做起。

∎ 但是大家還是會崇拜天才

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研究,雖然民眾在調查中被問到: 天份和努力哪一個比較重要? 挑選「努力」的比例往往接近「智力」的五倍。p.46但是當面臨實際選擇時,大多還是會覺得被認為有天份的那位將來表現會比較好,就像我們說選擇男女朋友時,不會在乎外表如何,重要的是內在,但是真正選對象時,又是挑奶ㄉ…帥哥美女,而不是挑好人。p.47(ㄎㄎ

上述例子或許很好的解釋了現代社會離婚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也提醒讀者,人們本身是很容易被自己欺騙的,小心言行不一而導致兩敗俱傷。其實不僅在男女感情上,某些領域例如藝術界,更是天賦崇拜的大本營,在市場上一位年輕藝術家若是被認為有天賦,就有如黃袍加身,前途一片光明,因為人們根本就不希望作品是「努力」創作出來的,那樣就少了點神祕感,顯得匠氣,這等級一高一低立即就顯示出了差別。

即使知道努力和堅持才是成功的法則,藝術工作者如果要在市場上生存,為了符合大眾的喜好,似乎就得神神秘秘、不可一世、彷若先知一般才行。(知道怎麼做了嗎

為什麼大家還是會崇拜天才? 只要身懷天賦,樣樣都好似乎是合理的? 因為這樣才能夠與自身劃清界線,強調天份會讓人忽視努力的價值,於是自身有沒有努力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怠惰的罪惡感也因此減輕了,同時也給人在失敗時有個怨天尤人的機會: 「因為我沒有天份。」

讚美之所以是把雙面刃,是因為固定思維是鋒利的大砍刀,在人們四周劃出了難以跨越的鴻溝,美其名曰小確性,其實只是故步自封。

∎ 成長思維是恆毅力的中心思想

整本書看下來,成長思維甚至可以說是恆毅力的核心概念,它賦予人們在跌倒時不斷爬起來的力量,那麼,要怎麼加強或鞏固成長思維呢?

  • 讚美努力,而非表揚天份P.232
    雖然上面已經說了很多,不過在此提問: 表現得很有天份會不會只是暗自努力的結果之一? 會不會表得沒有天份只是不夠喜愛的結果?
  • 就事論事,別對自己做人身攻擊
    像是用「我時間管理不當」取代「我真沒用」p.224,在這裡時間管理不當是有可能被修正的,但若是批評自己沒用,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心靈整組壞掉怎麼行,振作一點啊!
  • 好好克制自己的固定思維P.235
    多數人的心中其實同時存在兩種思維,當天份論又跑來鬧場的時候,必須要有點「病識感」懂得危機處理,日常生活中不僅對自己,對他人也應如此,久而久之成長思維便能落實。
  • 再試一次?
    逆境其實是培養成長思維的重要場所,「過了這個關卡,或許自己的外在環境或內在想法能有所突破。」抱持這個希望,就有再次嘗試的勇氣。
  • 尋求幫助P.247
    當真的走不出來時,尋求他人的意見或許是個好辦法。雖然書中提出這個辦法,但筆者認為應該要小心使用,對方應該要是一個擁有成長思維,並支持著自己的人。

提升恆毅力的四大因素

∎ 興趣必須再三重新觸發

根據教育部辭典,興趣是「樂於學習、注意的事」,理想狀態上,工作與興趣若能結合就太完美了,但現實上卻發現原先的興趣不能當飯吃,對目前手上的工作也無法產生熱情,究竟那些成功把熱情投入工作的人,都是怎麼發展他們的職涯呢? 興趣到底重不重要?

興趣少的人容易被侷限,然而興趣太多也未必都是好處,像書中提到一個三十多歲的人p.138,從小就常常被誇讚聰明、有前途,但也因為如此,他對太多東西充滿興趣,反而陷入停滯狀態,「感覺每種工作都需要某些專業上的認證,或著是需要先投入大時間和金錢才能取得入門的資格,實在是蠻令人沮喪的。」這是很多人有的困擾,從機會成本來看,選擇了A興趣,似乎就浪費了B興趣。

書裡提到p134有了興趣的加持確實可以提高工作的快樂與成功機率,但它在職業生涯中僅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並不是關鍵。到這裡,讀者必須懂得區分興趣和熱情的差異,關鍵永遠是在於更深層的熱情,而熱情是可以培養的。也就是說人們並不需要被原先的興趣給限制,擁有好幾個興趣也不是問題,甚至其實只要不討厭那項工作,就有發展職涯熱情的可能。

於是就進入探討的重點: 興趣如何轉變成一輩子的熱情? 書裡提供了三個觀點:

  • 興趣不是經由內省發現,而是透過和外界互動時被激發的。p.141
  • 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一點的發現,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p.140
  • 對初學者來說,新奇是從未遇過的事物;對專家來說,新奇是細微的差異變化。p.153

「Epiphany」是指英文中的頓悟,在一瞬間了悟人生的重要道理,然而這種頓悟其實不是憑空出現,而是過去種種累積的資訊在今日的某刻得到紓解。熱情也是如此,從興趣到熱情之間需要花費時間與心力來培養,一段時間後才會猛然驚覺自己對某事的熱情,方法請見下個小節。

∎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其實不算是新的想法,早在2009年Geoff Colvin的著作《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己發光》就已經詳細介紹過,筆者也根據此書寫了摘要,想要更深入了解刻意練習方法的朋友可以入內參觀。《恆毅力》中引用刻意練習的學說,在此就根據書中論述簡短提及。

  • 明確定義的挑戰目標
  • 全神貫注、全心投入
  • 即時、實用的意見回饋
  • 不斷檢討、不斷進步p.182

以上只是看起來理所當然、非常精簡的大方向,有關於如何達到目標、各個階段的特徵可參考上述摘要。針對刻意練習,《恆毅力》作者提出兩個建議,第一是「把刻意練習變成習慣P.184,書中引用哲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 每天都必須重新設定、重頭開始做每項工作的人是最可悲的,當然,這個說法是太偏激了點,但確實每天設定固定時間刻意練習,可以省下身心靈「準備開始」的時間。第二是「改變體會刻意練習的方式p.185,刻意練習裡有個要點,在每次練習過程中,練習者要像個旁觀者一樣,時時體察自己的狀態並給予修正,作者的意思是說,應該把中立客觀地把重點放在自我覺察,而不是自我批評上。p.187

∎ 習得樂觀/希望

書中提到樂觀也是可以學習的,首先,人們或孩子或許得先歷經一些對他們而言相對重要的轉折,他們必須先實實在在地從生活經驗中體驗到克服難關的成就感,在這個階段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P.242接著就是培養成長思維,學習不屈不撓的處世態度,他們必須懷抱希望才能夠擁有繼續嘗試的勇氣

那如果已經是個悲觀主義者,該怎麼辦呢? 研究顯示,人生中沒有一個時刻的大腦是完全固定不變的P.246,書中提到心裡學者Steve Maier曾做過有關大腦迴路和和神經傳遞質的研究,結果顯示當人遭受壓力時,大腦許多地區都會產生反應,這些反應是由較高級的大腦區塊掌控的,例如前額葉皮質,這時候如果出現任何積極正面的信念,像是「搞不好有辦法!」、「其實沒那麼糟。」腦中的抑制結構就會啟動,讓人們不再那麼悲觀。P.241簡單來說,就是遭遇困難時,積極正面的自我喊話能有效抑制悲觀情緒,不妨試著努力看看。

∎ 不為自己,所以強大

要鞏固恆毅力,除了自我強化、獲得卓越的動機外,「對社會有所貢獻」也是一大因素,許多人會認為自己都泥菩薩過江了,怎麼還有時間或心力去幫助別人呢? 確實,這種使命感除非有人帶領,否則通常不會在人生早期出現,但書中提到,同時在乎他人和自己利益的人,較容易發展出恆毅力,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也相信自己可以發揮影響力。P.212

「相信自己的影響力」並不是一開始就盲目的相信自己,而是在一連串的啟發後(成長思維的印證、達成目的的成就感、發現別人需要幫助、再意識到原來自己有辦法改善社會),逐漸構築出貢獻社會的使命感。


結語

恆毅力是長期不間斷投注熱情的能力,它是任何領域通往成功的必備特質,只要練習的方法合適,再搭配上正確的觀念,任何人都可以不再受限於天份,發展出卓越的能力。

其實並非要等到這本書問世,大家才猛然驚覺它的存在,一直以來,恆毅力一直以模糊的概念存在大眾的腦海裡,只是同時與眾多的刻板印象互相拉扯。以下這段影片字幕是筆者去年所翻譯的(請打開中文字幕),雖然不是在討論恆毅力,而是「如何成為天才?」如今看來,卻是用了另一種陳述方法彰顯了恆毅力的存在。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3PPNrUhU]

 

與看到這裡的讀者,共勉之。

Lavelin
Lavelin
文章: 48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內嵌回覆
瀏覽所有留言